循环经济已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推出的循环经济认证,为企业践行绿色生产、降低碳排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权威的认证标准。对于企业的生产车间而言,在申请和通过CQC循环经济认证过程中,实现碳减排需要关注多个重要方面。
在全球绿色转型与"双碳"目标驱动下,循环再生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与国际认证机制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抓手。我国通过强制性标准筑牢底线、推荐性标准引导创新,同步对接国际主流认证,构建起"政策引导-标准支撑-认证赋能"的立体化发展格局。
国内强制性法律法规:筑牢循环经济法治底线
材料强制使用与回收责任制度作为循环经济法治化的里程碑,《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第987条确立的"重点种类产品强制使用再生材料制度",以法律刚性约束推动资源利用模式转型。该制度要求特定产品必须纳入再生材料使用比例指标,从源头倒逼产业链提升循环利用率。
产品安全与环保性能底线要求在产品安全领域,家电、电子等消费品的强制性标准明确材料可再生利用率指标,推动易回收设计。例如,针对塑料污染治理,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执行GB18006.1-1999(已废止)过渡标准,现行GB/T18006.3-2020《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虽为推荐性标准,但在"限塑令"执行中被广泛视同强制要求,规定生物降解率需≥90%,重金属含量严格受限。
产业准入与过程监管规范《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明确再生资源经营者需办理营业执照,回收金属需向公安机关备案,并规范登记、存储与污染防控要求。针对高能耗行业,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关于印发《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要求升级重点设备(锅炉、电机等)能效强制性标准,严控焦化、钢铁等行业污染物排放限值,从生产源头降低环境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