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行业是塑料消费最大的领域,也是PCR再生改性塑料认证应用最成熟的场景。食品包装(如零食包装袋、外卖餐盒)、日化包装(如洗发水bottles、洗衣液壶)、物流包装(如快递塑料袋、缓冲泡沫)等细分领域,均对PCR再生改性塑料有强烈需求。
PCR的中文名称是消费后回收材料,是指一般在流通、消费、使用后产生的废塑料,经过物理回收或者化学回收,能够变成极有价值的工业生产原料,实现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材料。它依据ISO14021标准,针对消费后的再生材料建立了一整套可追溯验证的管理体系。该认证旨在确保再生塑料从废塑料原材料辨识、采购、运输到工厂再生生产具有全链条可追溯信息,真正做到消费后塑料回收再利用,减少塑料污染。
PCR再生改性塑料认证这些标准虽侧重点略有差异,但均围绕三大核心要素构建:
其一,再生含量合规性。认证要求明确标注PCR材料在制品中的最低含量(如GRS认证要求再生含量不低于20%),并通过追溯体系(如区块链溯源、批次管理记录)确保回收料来源于消费后废弃物(如废弃塑料瓶、包装膜等),而非工业边角料,从源头杜绝“伪再生”现象,保障碳减排基数的真实性——因为消费后回收料的再利用可大幅减少原生塑料生产过程中的化石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据测算,每使用1吨PCR再生塑料,可减少约1.8吨CO₂当量排放)。
其二,环保加工要求。认证对再生塑料的改性加工环节提出严格限制,禁止使用有毒有害添加剂(如特定邻苯二甲酸酯、重金属稳定剂),同时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排放符合国家或地区环保标准。这一要求不仅提升了PCR再生改性塑料的安全性,更从加工端减少了额外碳排放与环境负担——例如,采用生物基增塑剂替代传统石油基增塑剂,可进一步降低加工环节的碳足迹。
其三,碳足迹核算与声明。部分高阶PCR认证(如GRS4.0)要求企业对PCR再生改性塑料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碳足迹核算,明确标注从回收、破碎、改性到成品的全流程碳排放,并与原生塑料进行对比声明。这一透明化要求为下游企业选择低碳材料提供了数据支撑,也推动PCR再生改性塑料的碳减排价值得到市场认可。
1.申请准备与提交
企业需向认证机构提供营业执照、产品说明、生产流程图、回收材料采购合同及来源证明等文件,明确再生材料的类型(如PET、PP等)和应用场景。若涉及跨国采购,需额外提供废料回收地的合规证明(如垃圾分类资质、运输单据)。
2.现场审核与文件核查
认证机构将安排审核员进行现场评估,重点包括:
-供应链追溯:核查从废料收集、运输到生产加工的全流程记录,确保每批次材料可追溯至消费后来源(如矿泉水瓶、废旧家电外壳)。-生产管理:检查再生材料与原始材料的隔离措施、加工设备的清洁流程,防止交叉污染。-质量控制:审核企业是否建立再生材料的性能检测标准(如强度、纯度测试报告)。
3.产品测试与评估
针对最终产品,认证机构会进行物理性能测试(如熔点、抗冲击性)和成分分析,确保再生材料占比与宣称一致。例如,美国APR认证要求PCR颗粒中消费后材料含量不低于90%。
4.证书颁发与持续监督
审核通过后,企业将获得PCR认证证书,有效期通常为1年。认证机构每年会进行监督审核,检查生产流程是否持续符合标准,避免认证资质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