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PCR(Post-ConsumerRecycled)消费后回收认证在塑料制品行业中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它不仅是推动塑料制品可持续回收的重要举措,其对碳减排的严格要求更是助力实现全球“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
塑料制品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但随之而来的是严峻的塑料污染问题。传统塑料生产高度依赖化石资源,生产过程能耗巨大,且废弃塑料难以自然降解,对环境造成长期且严重的危害。PCR认证的出现,为这一困境提供了解决思路。它鼓励企业积极回收消费后的塑料废弃物,将其转化为可再利用的材料,有效减少垃圾填埋和焚烧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PCR认证对塑料制品可持续原材料回收追溯碳减排核算范围标准:
再生材料使用比例
产品中必须含有一定比例的消费后回收塑料(PCR塑料),这一比例通常由认证机构根据不同产品类型和应用场景设定。例如,在一些塑料包装领域,要求产品中PCR塑料的含量不低于25%;在某些特定的塑料制品中,这一比例甚至可能高达50%或更高。只有达到规定的比例,产品才有资格申请PCR认证。提高再生材料使用比例,能直接减少原生塑料的生产,而原生塑料生产过程中,从石油等原材料的开采、运输到加工,每个环节都伴随着大量的碳排放。使用PCR塑料,可有效缩短产业链长度,降低碳排放量。
回收材料来源追溯
企业需建立完善的追溯体系,详细记录PCR塑料从废弃物收集点到生产车间的全过程信息。包括废弃物的来源(如家庭、商业场所等)、收集时间、运输路径、分拣处理过程以及进入生产环节的批次等。通过这种严格的追溯管理,一方面能确保回收材料的真实性,防止生产废料等不符合要求的材料混入;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对整个回收流程进行优化,识别出碳排放较高的环节并加以改进。例如,通过优化运输路线,减少运输里程,降低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
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
在塑料制品生产过程中,企业要采用节能减排的技术和设备。在塑料熔融加工环节,使用高效节能的加热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在冷却工序中,采用先进的水循环冷却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企业应优化生产工艺,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单位产品的能耗。某塑料加工厂通过技术改造,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降低了20%,同时通过改进工艺,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废气排放,不仅符合PCR认证的要求,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碳减排量化核算
企业需要对使用PCR塑料所实现的碳减排量进行准确量化核算。一般采用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对从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产品使用到最终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进行评估。通过对比使用原生塑料和PCR塑料的碳排放量,得出具体的碳减排数值。这一量化结果不仅是企业申请PCR认证的必要依据,也是企业向消费者和市场展示其环保成果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