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碳排放、难降解的特性正面临严峻挑战。如何通过标准化手段实现碳足迹精准核算与减排路径科学规划,成为行业转型的关键。
塑料产品的碳足迹贯穿“原料开采(如石油基塑料的原油提取、生物基塑料的生物质种植)—生产加工(注塑、挤出等环节能耗)—运输仓储(物流环节碳排放)—终端使用(使用阶段能耗)—废弃处置(填埋、焚烧或回收)”全生命周期。EN15343认证明确要求企业以“摇篮到大门”(Cradle-to-Gate)或“摇篮到坟墓”(Cradle-to-Grave)为核算边界,避免因边界模糊导致的碳数据“失真”,确保不同企业、不同品类塑料产品的碳足迹具有可比性。
EN15343认证并非“纸上标准”,而是通过引导企业优化生产链路、推动循环模式创新,真正实现碳减排落地。
通过EN15343认证的碳足迹核算,企业能清晰识别“高碳环节”:例如,传统石油基塑料的原料阶段碳排放占比可达全生命周期的40%以上,而再生塑料通过回收利用可减少约70%的碳排放(根据欧盟环境署数据)。基于这一数据支撑,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调整原料结构——如包装企业将再生塑料占比从10%提升至30%,通过EN15343认证验证减排效果,既满足下游品牌客户的“低碳采购要求”,也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
EN15343认证对塑料加工环节的能耗数据要求,促使企业聚焦设备升级与工艺优化。例如,某注塑企业通过认证核算发现,注塑机加热系统的能耗占生产环节碳排放的60%,随后引入“电磁感应加热技术”替代传统电阻加热,能耗降低30%,年碳减排量达1200吨,相关改造效果通过EN15343认证的后续验证,成为企业绿色生产的“背书”。
加速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而非“无害化”处置
在塑料废弃处置环节,EN15343认证明确区分了“填埋”“焚烧”“回收再生”的碳排放差异:以1吨聚乙烯塑料为例,填埋处置的碳排放约为0.8吨CO₂eq,焚烧处置约为2.5吨CO₂eq,而回收再生仅为0.3吨CO₂eq。这一数据对比直接推动企业从“焚烧为主”转向“回收优先”——例如,欧盟某塑料回收企业通过EN15343认证,将回收的废旧塑料加工为符合标准的固体回收燃料(SRF),用于水泥窑协同处置,既替代了传统煤炭(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又通过认证证明其碳减排贡献,获得政府绿色补贴。
EN15343认证的价值,早已超越“燃料特性评估”的初始定位,成为塑料行业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控碳”的核心抓手。对于企业而言,通过EN15343认证不仅是满足政策合规、赢得市场信任的“敲门砖”,更是优化成本结构、挖掘绿色增长潜力的“金钥匙”;对于行业而言,EN15343认证的普及将推动塑料产业形成“碳足迹可测、减排路径可循、成果可验证”的良性循环,为全球“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行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