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每年数百万吨塑料垃圾持续涌入海洋,海洋微颗粒污染已成为威胁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危机。作为海洋塑料的主要来源,距海岸50公里内的OBP(趋海塑料)回收再生,不仅是阻断塑料入海的关键举措,更需在碳排放约束下实现资源循环与气候保护的双重目标。如今,碳排放要求正成为OBP海洋微颗粒回收再生行业的核心准则,推动产业从“资源回收”向“全链低碳”深度转型。
OBP海洋微颗粒的回收再生涉及收集、分拣、清洗、加工等多个环节,每个流程都伴随碳排放产生,其低碳化要求聚焦于全生命周期的减排控排。
源头减排是基础要求。回收环节需优化收集路线,采用低碳运输工具,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与尾气排放,温州“蓝海驿站”通过就近回收模式,大幅降低了海洋塑料转运的碳足迹。
过程控排是关键环节。清洗、破碎、造粒等加工过程需采用节能设备,优化工艺参数,比如芜湖宝绿特通过技术革新,将每吨HDPE再生颗粒的碳排放量降至行业平均水平的60%以下。
末端中和是补充手段。对于无法通过工艺优化消除的碳排放,可通过购买OBP信用积分或参与碳汇项目实现中和,尤其适用于污染严重的低值微颗粒处理。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共识的深化,碳排放水平正成为衡量OBP海洋微颗粒回收再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65%的全球消费者愿为“海洋友好+低碳”标签支付溢价,苹果、联合利华等巨头企业也将低碳化OBP再生料纳入供应链采购要求。
未来,行业需进一步推动认证标准的全球统一,降低低碳技术应用成本,同时强化跨区域协同合作。从收集端的低碳布局到加工端的技术革新,从碳足迹核算到碳中和实践,OBP海洋微颗粒回收再生行业正以碳排放要求为抓手,在守护海洋生态的同时,助力全球“双碳”目标实现,让海洋塑料真正完成“源于环境,归于循环”的绿色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