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的辉煌成就背后,是其高耗能、高排放的属性。中国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18%,占全球钢铁行业碳排放的60%以上 (界面新闻援引世界钢协数据;ScienceDirect研究),是制造业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根据一项2020年的研究数据,钢铁行业还贡献了中国工业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细颗粒物(PM2.5)排放总量的约11%、8%和12%(ScienceDirect研究)。这不仅对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构成巨大压力,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治理挑战。
ISO14021本质上是一套“自我声明的规则体系”,区别于需要第三方检测认证的Ⅰ型环境标志(如欧盟生态标签),它允许企业在符合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自主发布与产品、服务或组织运营相关的环境声明。在碳减排领域,其核心价值并非直接规定碳减排的技术路径,而是通过规范声明的“内容、依据和表述方式”,确保企业传递的碳减排信息真实、可验证、无误导性。
组织运营层面的碳减排声明
当企业针对自身整体运营(而非单一产品)发布碳减排成果时,ISO14021同样适用,但需严格限定在“组织边界内可自主管控”的减排行动。例如:
制造企业声明“2024年度厂区通过光伏电站建设与能效改造,Scope1(直接排放)与Scope2(外购能源间接排放)碳排放量较2023年降低18%,核算边界为厂区内生产、办公及附属设施,依据ISO14064-1标准”;
物流企业声明“通过优化运输路线与推广新能源货车,2024年运营环节碳排放量较承诺基准年(2020年)下降25%,数据包含自有车队与外包运输的统一核算”。
需特别注意:组织层面的声明不可包含“供应链上下游未管控部分”(如下游客户使用产品的碳排放),除非企业已通过协议与上下游达成联合减排机制,并明确披露合作范围。
在全球低碳转型的浪潮中,“做了什么”与“如何证明”同等重要。ISO14021通过明确碳减排声明的适用范围、规范信息披露的规则,为企业搭建了一座连接“碳减排行动”与“市场信任”的桥梁。对企业而言,精准把握标准的适用边界,不仅能规避合规风险,更能让碳减排成果成为品牌竞争力的“加分项”;对行业而言,标准化的声明体系可减少“漂绿”乱象,推动低碳竞争回归“真实价值”;对社会而言,透明、可信的碳减排信息,将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推动供应链协同减排,最终加速全社会可持续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未来,随着碳核算技术的成熟与政策监管的细化,ISO14021在碳减排领域的应用将更加深入,但其“真实、可验证、无误导”的核心原则不会改变——这既是标准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企业通过环境声明践行可持续发展承诺的根本遵循。